知识

E曾几何时,欧洲盛行 "世界学者 "之说。在德国,他们是亚历山大-冯-洪堡或歌德;在法国,他们是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在意大利,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在古代,他们是亚里士多德。当然,在许多文化和时代都有智者,历史告诉我们,他们知道当时可能知道的一切。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这种叙述满足了我们的渴望。我们想知道一切,但我们有一种感觉--理所当然地感觉--我们不可能知道一切,我们对显然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时代有着浪漫的憧憬。知识本身是有限的--在那时和那时--这并不困扰我们。但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似乎有可能知道一切。奥林匹斯山是可以攀登的,那座山就是接受律法石板的地方。然而,巴别塔的故事已经存在。

巴别塔

在巴别塔里,人们想知道一切,他们建造了一座塔,本以为塔里有所有的知识。结果造成了语言的混乱。知识被分成许多种语言。没有人会说所有的语言。圣经》将此描述为上帝的惩罚。傲慢受到了惩罚,以示警告,人类也看到了自己的极限。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受到所谓的上帝的惩罚,也许我们终究不会知道一切呢?这是一个核心问题。这在原则上可能吗?或者说,由于奇点的出现,这在未来会成为可能吗?

在哲学中,知识的起点是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在什么基础上构建知识?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科学是关于伟大的统一理论,它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联系在一起。当涉及到人性问题时,情况就变得相当混乱了。我们是想从宗教角度还是从精神角度,或者从达尔文主义角度还是从信息技术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在审美思考方面,我们完全迷失了方向。多元化和媒体过剩提供了一种纯粹的感官超载,我们似乎乐在其中。无知是福。

驱动力

很显然,我们不可能知道一切。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尝试呢?是什么驱动着我们?渴望?我们真的被赶出了天堂,正在寻找回归之路?还是我们在进化过程中无法自拔?知之甚多的感觉会给我们带来满足、力量或心灵的平静吗?是什么让我们认为,与大象(4 千克)或抹香鲸(9 千克)相比,我们仅有的 1 千克多一点的小脑袋能够解码宇宙?我们是否真的处于模拟之中,现实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各种不同的怀疑论在这里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思想实验。也许我的感官受到了外界的操纵,也许我在宇宙中是孤独的,也许我还没有醒来,正在前厅等待下一关的到来......

我们有一种成就狂热。如果一个人创造了新的东西,他或她就会受到社会的赞誉。这促使我们不断前进。我们对巅峰表现着迷。我们崇拜他们,或者参与竞争。只有少数人对此无动于衷。也许,这就是我们与地球上聪明的同胞的不同之处。

我们创造需求,以满足这些需求:知识、文化、享受、感官、社交、权力......我们追求更多。佛教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结束这种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让渴望、奋斗和欲望停止。

德勒兹将此与 "成为"(Becoming)形成对比。与其继续将世界系统化,任由我们的病态发展,我们可以关注我们能够成为什么,变得与众不同,成为而非拥有什么。我们是灵活的、流动的、湿润的。

我感觉奥义书在这方面仍有很多可取之处。想要了解一切也包含着对统一的渴望。在 20 世纪,我们体验到了这种统一中的极权主义。这种统一性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我们何时被逐出天堂?这可以从历史上确定吗?这是一个荒谬的问题吗?人类的堕落可以逆转或解除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文章

开始在上面输入您的搜索词,然后按回车进行搜索。按ESC取消。

返回顶部
ZH
Powered by Translate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