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什么是神圣空间,什么不是?同时,我发现说什么是神圣空间比说什么不是神圣空间要容易得多。
我一直被欧洲的教堂所吸引。不是被它们的圣像所吸引,因为我总觉得《圣经》中的意象--十字架上的死人--令人讨厌。基督教世界中的 "神圣空间 "主要是天主教堂,因为新教教堂顾名思义并不是神圣空间,它们更像是社区聚会的会议室。
天主教堂,或由天主教徒建造的教堂,有一种沉思和静默的特殊气质。稀疏的光线、拱顶、侧过道、在这些空间中开阔的视野、与外部文明社会的隔绝、内部与外部、内部与外部......所有这些元素一直吸引着我。我一次又一次地走进教堂,坐上几分钟,找到了宁静。但十字架、内疚与宽恕、死亡与绝望总是让我无法在那里久留。对我来说,教堂永远是内心沉思的避难所,不多,但也不少。在教堂里,我最喜欢的是管风琴演奏的时候,那时只有空间和振动、光线、视角、内心,所以没有物质空间,也没有意识形态或宗教。
地中海地区的寺庙
我在意大利、法国、希腊和埃及的寺庙经历完全不同。在希腊和埃及,我只看到了废墟、国家纪念碑和旅游景点。但是,它们矗立在风景中的方式仍然令人印象深刻。这些遗址是与自然、历史和宇宙联系的庇护所,它们见证了一个逝去的时代,让人浮想联翩。
我想起了温克尔曼和文艺复兴、古希腊的戏剧、法老的陵墓和象形文字。正如德语所说,这些废墟被一种精神所萦绕。奥林匹斯众神殿的精神与埃及人和罗马人的精神相重叠,描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这是一个以多神教、神话故事、矛盾和全人类冲突为特征的世界。它是社会人类的一面镜子,至少我一直是这样理解的,而且我可能不是唯一这样理解的人。在我看来,人类精神在宏大叙事中反映自身,以探索自身并分享经验。然后,这些故事就变成了权力和政治的故事。
印度的寺庙
印度的寺庙多么与众不同。它们生机勃勃,传统立足于当下。从《吠陀》时代甚至更久远的时代起,人们就开始崇拜诸神。众神殿不是人类的一面镜子,而是人类的起源。众神代表着宇宙的各种力量:物理力量、心理和情感力量、生命力量以及我们还无法命名的力量,因为如果认为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切,那就太愚蠢了。因此,当我去印度寺庙时,我感受到的是来自欧洲的经验,以及融合了不同类型瑜伽的活的传统经验。瑜伽 经文 是一回事,振动则是另一回事。振动是印度精神的中心。在声音中 OM 这就是表达。物质和能量、意识、生命只是振动的不同形式。因此,按照斯里-奥罗宾多的解释,印度哲学中存在着七个层次:物质、生命、理性思维、理想知识、极乐、意识和纯粹存在。如果不承认这一区别,试图理解印度文化是毫无意义的。
当我进入寺庙时,我感觉所有这些层面都被激活了。这种整体自我的激活在古代寺庙中以 Vastupurusamandalas 来自瓦斯图是建筑艺术,普鲁萨是原始灵魂,曼陀罗是神圣的几何形状。这三个元素构成了印度大多数古代伟大寺庙的基体。因此,当我进入寺庙时,我就进入了一个精神空间。寺庙不是社会和人类自我形象的反映,对许多人来说,它们本身就是社会,是人类存在的核心。寺庙以整体知识为基础,不仅承认我们的七种存在形式,还综合了不同形式的知识。即使在吠陀时代,也有艺术和音乐知识、阿育吠陀、佛经、各种形式的瑜伽:业(行动)、哈达(力量)、密(能量)、巴克提(祈祷)、净那(知识)、拉贾(冥想)。
寺庙是个人的人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