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

I在印度,《吠陀》一书已被人们铭记了 3000 年。梨俱吠陀》(10,552 节)、《萨玛吠陀》(Samaveda,1549 节)、《亚俱吠陀》(Yajurveda,4001 节)和《阿陀吠陀》(Atharvaveda,5977 节)以及《奥义书》(约 1800 节)代代相传。梵语的语法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发音也是通过精确的语音描述传承下来的。因此,这些经文今天听起来与 3000 年前一模一样。这些经文是以咒语的形式写成的,即以诗句的形式写成,专用于真理。据说背诵,甚至只是听,都会产生力量,因为根据传说,梵语源于湿婆:他的鼓产生元音,元音产生辅音,辅音产生语法,最后产生语言。

在音乐中与吠陀语言相对应的是拉伽。瑜伽也与吠陀经有关,阿育吠陀和密宗也是如此。这些智慧的宝藏是毗湿奴通过深层冥想领悟到的,并记录在咒语中。诗句形式的严格编码确保了数千年来的无差错传播。时至今日,印度仍有成千上万的人熟记《吠陀经》,并定期诵读。

传授知识

传授这些知识有两种方法。传统的学习方式是通过练习和重复。这需要从小开始,而且需要毕生的努力来发展和保持这种技能。第二种形式是先哲传授给学生。理性思维很难理解这种形式。知识在几周内便可传授。当然,大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非常特殊。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也有关于更加神秘的传授的报道。

由于这是在冥想中体验到的知识,它不同于我们通过外部感官获得的经验知识,也不同于我们通过演绎获得的理性知识。西方人认为--极其简略地说--外部感官刺激可以刻在记忆中,并通过回忆唤起,但这一观点在这里并不适用。超验哲学的方法在这方面也存在不足,因为它们不承认深层结构。 我们的思维。

吠陀经》的知识证明,我们的意识有更多不同的描述。在《吠陀经》中,人们普遍接受的物质、生命和心灵三种状态对应着更高层次意识中的 Sat-Chit-Ananda(存在、意识、极乐)。第七个层次--唯识(Vijnana)--是联系的纽带。通过这种更高层次的领悟,"萨特-奇特-阿南达 "被打开了。整个过程非常复杂、丰富和美丽,比起主流的所谓 "启蒙 "的还原论观点,它更公正地反映了我们人类的存在,可以用 "七条河流 "或 "深水 "来描述。当然,还有诸神,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了。我在这里关注的是记忆。

吠陀经》开启了这些更高层次。它们代代口耳相传。因此,它们也被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知识来自于一种愿景,就像奥林匹克圣火一样在世间流传。它见证了人类最古老的连贯文本的起源。

记忆与意识

正如艺术见证了内心的体验,发明往往基于灵感,我们的精神存在也与愿景相关。我们生命的意义并不是通过因果链条或演绎来回答的。这个问题涉及不同的背景。这种愿景是如何实现的,它需要什么样的记忆?我指的不是背诵约 25 000 节经文的能力,而是这里所揭示的那种意识的问题。

心灵可以在意识层面自由移动,可以以几乎无限的速度从一个地方漫游到另一个地方,可以跳跃时空,开辟新的世界--这一切至少在记忆中,在激活的记忆中。但这不仅仅是迷失在记忆中。Sat-Chit-Ananda 的状态是真实的。印度的人们放弃一切,向这种天赋敞开心扉,在此时此地获得幸福和不朽。柏格森区分了纯粹记忆和习惯记忆。纯粹记忆捕捉的是我们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从日常意识中脱颖而出的记忆。这是正确的方向....。

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意识可以参与到更伟大的意识中,可以将其现实化。在我看来,我们似乎把这误解为记忆,或许也正是如此,我们首先必须超越记忆,才能获得真正的意识。那么,记忆就不是在个人的习惯记忆中寻找,而是精神体验。因为万事万物无处不在。这只是访问关系的问题。

 

 

参考资料

Joshi, Kireet. 吠陀知识之门

Bergson, Henri. 物质与记忆.纽约:Zone Books。

相关文章

开始在上面输入您的搜索词,然后按回车进行搜索。按ESC取消。

返回顶部
ZH
Powered by Translate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