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点

W如果没有透镜的焦点,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眼睛有一个晶状体,它能聚光,将光线聚焦在一个平面上,这样视网膜就能记录下这个聚焦的图像--一个平面上的图像。光线被感受器捕捉并传输到大脑。神经细胞的这种振动被转录成另一种振动,即意识的振动。这一原理被复制到了暗箱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中,并构成了古典摄影和胶片或视频记录的基础。

那么,一个没有透镜介入视觉感知的意识所感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房间里会充满光线,色彩清晰可见,但没有空间深度,没有物体。意识如何在其中确定方向呢?

感官

新生儿出生后的头几天,眼睛还是闭着的。首先,他必须认识自己的身体、粗大和精细动作技能、饥饿、疼痛和疲倦。所有这些都是第一位的。视觉、触觉和听觉是后天的事。必须探索自己的身体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界限。你手中的物体到底是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饥饿感与奶瓶有什么关系?所有这些感知都离不开视觉表征。物体识别主要基于运动技能、味觉和触觉。换句话说,非常直接。

对没有直接身体接触的事物的感知是后来通过嗅觉、视觉和听觉产生的。远处的事物必须以某种方式呈现在我面前。光波、声波、气味都是物理接触。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到达感觉器官,并在那里留下印象,在感官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产生共鸣、节奏、融合或间歇。在嗅觉和听觉中,感官直接受到振动的影响。虽然听觉、嗅觉和味觉都相当复杂,因为必须将感知到的振动转换成大脑可以处理的方式,但这些器官都不像眼睛那么复杂。

西方哲学的问题是视网膜问题吗?

因此,眼睛创造了图像。这就是表象的根源。这些表象中哪些是物理现实,哪些是生活世界,哪些是艺术?在我看来,哲学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源于这一视网膜过程。因此,表象问题是西方美学的核心。试图将表象理解为美学和认识论哲学的基础,会导致各种错误的道路。它们导致哲学将世界理解为呈现给我们的对象。这不仅会影响艺术,还会影响经济、政治、社会、科学......

在印度美学中,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拉萨"(rasa)。它指的是一种由感官刺激促成的意识状态。艺术的目的就是进入并保持这种状态。艺术打开了通往更高意识的大门--萨奇塔南达。起源于《吠陀》。Rasa 是味道,Rasa 不是视网膜。Rasa 是本质。

文献:

Goswamy, B. N., and Vrinda Agrawal.2018. 牛津印度艺术读本.牛津大学出版社。
Seturaman, V. S. 2000. 印度美学:导论.麦克米伦出版印度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

开始在上面输入您的搜索词,然后按回车进行搜索。按ESC取消。

返回顶部
ZH
Powered by Translate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