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罗维尔一年
I我经历了一些紧张的岁月。搬到一个新的国家总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我搬到伦敦时就是这样,然后搬到美国、法国,现在又搬到印度。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尽可能抛开自己的文化,去拥抱新的事物,当然,新事物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此,一项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在第一年--就是忘记。在脑海中腾出空间,打破偏见,向神奇屈服,享受一下匆忙的感觉。
感官非常新鲜,自我非常年轻,孩子般的好奇和天真在蔓延,让一切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情况下生效。
我越来越远离让我成长的地方,也越来越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一是对我一直认为是陌生的文化的不安,二是对更像家的文化的渴望。
印度
印度一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我肯定不是唯一的一个。当然,正是对精神的追寻把我这样的人带到了印度。印度母亲呼唤着、承载着。在这里等待着你的冒险几乎是难以理解的。无论是把握还是理解,都难以把握。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基督教、神秘主义、驱魔、启蒙运动、经验主义、浪漫主义、超验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欧洲传统在这里并不适用。它们被视为可能的观点,但仅此而已。
印度精神是对生命的综合理解。它主要不是关于科学图景、物质世界的解释或模拟的构建。在印度,意识问题是核心。意识是一切的起点。它的起点就是意识本身。我有一个意识,读者也有一个意识,我们可以与其他意识交流思想。为什么西方人很难接受这一点呢?(胡塞尔就很接近)但为什么对这一事实的认识会被打上臆测的烙印呢?仅仅因为它避开了科学性的狭隘范式?难道不是只有我在意识中发现的东西才更有意义吗?这不正是西方如此推崇所谓文化的原因吗?但是,它是客观化的,它并不邀请我们对自身的存在进行认真的交流,而是一种话语反思。它是有代表性的,它把某些东西代表成另一些东西,它被用来代表,也就是用来传达权力和无权。
探险
正是这种意识探险让印度的宇宙旅行如此迷人。当然,你必须驯服自己的怀疑态度,这就立刻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各种世界观的大门。对我来说,其中许多都非常奇怪。但它们都具有主观有效性。如果把我的意识凌驾于他人之上,那就太自以为是了。首先必须忍受由此产生的矛盾。这并不容易,而且会给我带来许多危机。危机的含义是迷失方向、焦躁不安和不耐烦。但好在这些危机很快就能转化为机遇。它们是冥想的邀请。一次内在综合的探险。
然而,只有当我承认我的存在不仅仅由理性意识构成时,这种综合才有可能。我有物质和生物躯体,有生命精神和理性思维,有世界观,能够体验崇高。我可以达到超越刺激-反应计划的更高层次的意识。我可以接近我们存在的大问题。我无法回答它,但我可以接近它。许多在理性思维中被视为难题的问题,在我存在的其他层面上几乎无关紧要,甚至可以消解。
这种探险是由一系列不同的知识体系促成的,这些知识体系起源于史前时代,即书面语言出现之前的时代。吠陀经》的复杂体系并非一蹴而就。吠陀经》中包含的知识确实是由里希们揭示的。无论你对这一观点有多么怀疑,一个核心问题依然存在。创造的概念从何而来?更重要的是,创世是什么?在历史之初,在有序的时间之初,怎么会有如此复杂的知识体系?内视看到了什么?谁通过听觉听到,谁通过视觉看到?
寺庙
我决定通过寺庙来了解印度文化。寺庙是无限复杂的,我必须对自己有耐心。我甚至需要用几辈子的时间才能了解这里的表面,但我想尝试捕捉一个大概。这将是业余的,但也许这正是它有趣的原因。
寺庙汇集了《吠陀》、《阿迦摩》和《坛经》的知识......它是建筑、雕塑、舞蹈和音乐。它们是朝拜、学习和聚会的场所。它们融入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结构。它们与宇宙学、冥想和灵性交织在一起。宾度、曼特拉、扬特拉、坦特拉描述了个人意识与伟大、与一体的关系。统一性和多样性在寺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们是印度精神生活的核心。许多传统似乎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从未间断。
我仍在继续我在印度阅读德勒兹的计划。除了德勒兹的 "内在性"(immanence)等难以理解的观点之外,我对德勒兹感兴趣的是房子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或许始于动物,至少始于划定领地和建造居所的动物(两者相辅相成,有时在所谓的栖息地中合二为一)。随着领地/住所系统的出现,许多有机功能发生了变化--性、繁殖、攻击性、食物;但领地和住所的出现并不是这种变化的原因,而是相反: 这意味着纯粹的感性特质(sensibilia)的出现,它们不再仅仅是功能性的,而是具有表现力的特质,从而实现了功能的转变。 当然,这种表现力已经在生活中广泛传播,可以说,即使是野百合也在赞美神的荣耀。但只有在有了领地和房屋之后,它才变得具有建设性,并竖立起动物群体的仪式纪念碑,在从中获得新的因果性和最终性之前,先颂扬这些品质。这种出现已经是一种艺术,不仅体现在对外部材料的处理上,还体现在身体的姿势和颜色上,体现在标记领地的歌声和呐喊中"。(Deleuze, Gilles, Félix Guattari, 2003. 什么是哲学? p.218)
德勒兹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他的哲学从本质上描述了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它们从 隐含性、 从 "即在 "中产生。思想变得活跃起来,它们飞起来,形成一条飞行路径,从而连接起来。它们创造了复杂性。在我看来,这种没有公理、没有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在结构上与奥义书的思维方式非常相似。梵为了能够体验自身而展开自身。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寺庙更能体验到这一点呢?
因此,我经常坐在寺庙里,聆听诵经,在头上涂抹灰烬,向无常鞠躬。来自内室 Garbhagriha 这种振动扩散开来,并在寺庙墙壁上的图像中显现出来。梵文 只有祭司才能进入 Garbhagriha,为信徒念诵咒语。钟声、香烛、神灵的沐浴和寝具,这一切都在 Garbhagriha 中进行。这就是起源。"这意味着纯粹的感性特质(sensibilia)的出现,它们不再仅仅是功能性的,而是具有表现力的特质,从而实现了功能的转变。"(见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