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nd Tempel Auroville

图表 - 哲学

I我正在慢慢接近梵文每周四,尼什塔都会举办《梨俱吠陀》研讨会。通过共同诵读梵文、对译文的详细分析、尼什塔的语言学思考以及对诸神心理的解释,我打开了通往这些 "神圣 "典籍的大门。

我记得我学过拉丁语,记得印欧语的根源,记得在拉加中回响的声音,记得作为存在宣言的音韵学,记得作为声音和振动的语言,记得作为节奏的交流。生命的呼吸、瑜伽、生命力、在运动层次上的思考,以及在自我(梵)中对自我(阿特曼)的超越。这一切都源于我对《奥义书》的研究。以至于昨天我又从书架上取下了吉尔-德勒兹。在他的书中什么是哲学"第二章名为'虚无之境'。正是这个'无常之境'在哲学上为我架起了通往印度的桥梁,纯粹是直觉,因为我并不理解它。多年来,我一直在谈论它,因为我想了解它。我知道我不理解它,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

语言

我从未真正思考过概念。这听起来很奇怪,因为我分析过语言(弗雷格、索绪尔、德里达等),研究过语言的内容(胡塞尔、H.N. 卡斯塔涅达、奎因、N. 古德曼等),分析过符号美学(皮尔斯、丹托、威尔士、本瑟等)。在我的理解中,语言始终是意识的一部分,只有有意识地讲、读、听,语言才有 "意义"。因此,归根结底,这是关于意识的理论。简而言之,我一直在思考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参照、语言的交流能力、语言的社会、政治和社会学意义,却没有真正思考概念的本质。我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理想情况下,语言的结构是语法 "正确 "的句子。这些句子具有一定的结构(最简单的形式是主语-谓语-宾语)。它们与意义相对应,即我们试图传达或我们认为我们理解的句子内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 "西方 "语言分析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哪些句子是真句子,哪些是假句子的问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确定在什么情况下句子一般可以为真或为假。因此,这是一个命题与世界的关系、命题与意义的关系以及意义与世界的关系的问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不失去主线,哲学的方向是逻辑。逻辑和语言的共同根源在于命题学。所有其他科学都可以在此基础上检验其有效性。

这有什么错?

教学中的图表和概念

在美国任教时,我对图表有很多想法,并在研讨会上使用过。在学习期间,我对图表持怀疑态度。在我看来,通过图表来表达缺乏严谨的概念是一种懒惰的做法。我认为,图表总是在复杂的事物无法清晰表达时才会出现。我曾被训练成相信概念清晰是可以实现的长期目标--这是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这个词学期'是用非常专业的术语来表述的。(见弗雷格 功能和概念 1891年)。在弗雷格看来,概念是能够说明真理的谓词,或者类似于这样的谓词......这里有难以言喻的壕沟战。

另一方面,德勒兹非常明确地指出,概念并不是明确无误的,它们相互重叠,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存在于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层面(平面)上:

"哲学概念是支离破碎的整体,它们彼此并不对齐,因此无法融为一体,因为它们的边缘并不匹配。(......)尽管如此,它们仍能产生共鸣,而创造它们的哲学总是引入一个强大的整体,这个整体在保持开放的同时,并不支离破碎:一个无限的'一切',一个将所有概念都包含在同一平面上的'Omnitudo'"。(p.35)

"概念就像多重波浪,此起彼伏,而临界面则是将它们卷起又展开的单一波浪"(第 36 页)

"概念是群岛或骨骼框架,是脊柱而非头骨,而平面则是充斥着各个独立部分的气息"。(p.36)

每个伟大的哲学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平面。有很多层面。文艺复兴不同于浪漫主义,康德不同于尼采。如果认为相同的术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相同的含义,那将是荒谬的。德勒兹在其晚期著作中关注不同的层次(平面)。1000 个高原也许就是这方面的实验工具包。

水平面(平面)

什么是层次,什么是概念?我认为这是德勒兹思想的核心。对他来说,概念是灵活的,平面是概念运行的 "维度"。即在的层面(平面)是绝对的。德勒兹的思维是有生命的,它不仅为他而变,而且自身也在变。电影就是思维--也是赛璐珞上的一个平面。概念是如何产生的,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建立的,思想是如何构成世界观的?

对我来说,德勒兹是一位 "内在性 "哲学家。栖息地(领地)是如何从地层中形成的?生物是如何定义其栖息地的,又是如何、何时、为何离开栖息地的,然后又是如何改变自身的?它变成了什么(成为)?它能否回归(领土化和去领土化)?如何在其中进行交流(节奏),如何形成环境?

我的怀疑?

我怀疑德勒兹的思想与吠陀的思想世界相去不远。这个项目令人兴奋。吠陀经文在被写成文字之前,只是口口相传了几个世纪,至今仍鲜为人知。我喜欢斯里-奥罗宾多的解释,他将西方没有灵魂的学者的解释与印度精神思想的元素力量进行了对比。至于这在语言学上是否始终正确,我无权评判。

无论如何,奥罗宾多激活了吠陀经文。他阐述了吠陀经文的哲学严密性,将其融入人类经验和精神思考中,并表明这是哲学的开端。这个开端并不是以一种微妙的出现形式出现的,而是作为对本质的洞察,作为对精神真理的启迪,试图回答我们存在的核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奥罗宾多来说,吠陀经文不仅仅是哲学。它们包含哲学,但又超越哲学,不是非理性的、神话式的、仪式化的和野蛮的,而是明确地针对我们的存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任务是什么?这正是吠陀经文试图真正回答的问题。

我在《吠陀经》的层次(平面)和德勒兹的层次(平面)中看到了共鸣。吠陀经》中的神与德勒兹的释放概念并无二致。内在性哲学为两者提供了养分。万物一体。它关乎对生命的理解。

唵嘛呢叭咪吽

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 哲学是什么?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6 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文章

开始在上面输入您的搜索词,然后按回车进行搜索。按ESC取消。

返回顶部
ZH
Powered by Translate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