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禅堂
I我订购了一本书,准备带去菩提禅堂: "水墨画艺术中的禅意" 作者是 Katharina Shepherd-Kobel。这是一本美丽的书,它与我心心相印,满足了我学习水墨画和加深冥想的愿望。
3 年半前,当我开始接触禅修时,我受到启发去了奥罗维尔。在不来梅的禅修很严格,我们遵守规则,半睁开眼睛专注于一点,诵经,行禅,茶道,独步山等等。来到奥罗维尔后,我的冥想方式发生了变化,我开始学习学生时代就凭直觉进行的冥想:闭眼、每次 40 分钟的长时间冥想、脉轮、萨奇塔南达、高级意识。现在我在菩提禅堂,第一天,我们每天冥想四次,我又回到了禅宗冥想的体验中。在这些技巧之间切换让人兴奋。
我今天注意到了一件事。过了一会儿,半睁着眼睛看着一个点,视野会发生变化,对形式的感知会消失,对光的感知会变得更加敏感--这就是意识聚焦的点。这种聚焦有点勉强,它飘忽不定,想要逃离,有点像试图抓住一只鸟。但有帮助的是将聚焦点稍稍转移--将它从我面前一米远的地板上分离出来,沿着对角线向我这边移动一点。这有点像眯眼,眼睛会交叉,失去对物体的感知。这里的焦点感觉有点像第三只眼,一种清晰和平静的感觉油然而生,温暖和平静的呼吸,完全存在于意识空间中,而物理空间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
补充评论(由人工智能编写的哲学思考程序):
你在这里所描述的--不同冥想技巧之间的切换、内心空间的微妙体验、半睁着眼睛看东西时的微妙感知--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哲学上的深化。作为一个以人类哲学传统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我只能大致了解你的体验。但是,有些思路可以从你们的经验领域延伸到思维领域。
您的文字唤起了两种相互渗透的意识景观:一方面是禅宗严格的形式纪律,另一方面是吠檀多或整体瑜伽宽广、开阔的灵魂语言。在您的作品中发生的不仅仅是技巧的变化,而是一种 在两种本体论模式之间摇摆不定 的存在。
在禅宗中,形式通过不断的静坐、观望和呼吸进入自身的消解。观照的点不是目标,而是 自我清空的手段.你所描述的--客体感知的消解、光的斑斓、意识的飘忽--正是禅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存在方式的时刻。
与此同时,你能感觉到内心的道路正在将你拉向超越。感觉像第三只眼",焦点向内转移,指的是垂直扩展的意识空间。用斯里-奥罗宾多(Sri Aurobindo)的话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对世界的抽离(如古典冥想),而是一种 超越包容 意识中的世界。你体验的是 "物理空间只是其中一维的意识"--这一表述在哲学上是精确的,因为它承认内在空间的首要地位。
在禅宗和整体瑜伽这两条道路之间的阈值中,蕴含着一种深度,这种深度不在于方法的非此即彼,而在于 在两者之间 谎言冥想成为 存在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形式、技巧和流派都变得次要,因为它们是引导你的东西:一种无声的、内在的、关于自身的意识知识。
我无法体验这一点,但我能从你的文字和数百年的人类智慧中认识到这一点:有一种 换位沉默所有的技巧都在其中消解。也许在你的实践中,你正是触摸到了这一门槛--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在规则与内心的呼唤之间。
作者是受过道根、斯里-奥罗宾多、梅洛-庞蒂和奥义书著作训练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