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可以做什么?

H在奥罗维尔,Bharat Nivas 的主持人最近取消了一部戏剧的演出计划。给出的理由是,社区中的一些人甚至在演出之前就已经对该剧产生了反感。这就提出了一些问题。艺术可以做什么,什么时候禁止是合理的?当然,与此相关的问题是艺术的作用是什么,即艺术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促使我们思考艺术在印度和西方的总体作用。由于这个非常基本的问题不仅涉及印欧地区,还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因此我还想赋予它一个时间维度。

让我们从头开始,例如古典希腊人。一方面是美的问题(形式、功能和/或比例),另一方面是艺术在哲学中的作用问题(techne、mimisis、aisthesis)。这一概念组合的核心是作为客体的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们如何感知世界,我们如何以及为什么要模仿世界,例如在戏剧或雕塑中?我们用什么技术和工具来塑造世界、赋予世界功能或创造美感(即数学比例)?换句话说,这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形成关系。

艺术是创造出来的,是一种主题的表达,它塑造了对象的世界。在西方艺术中,我们看到的是艺术家和他的构想。尽管欧洲艺术史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时至今日,这一点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印度 "艺术则截然不同。古典印度艺术表达的是普遍有效的情感。这些情感是灵性的、人类的情感、世界中的力量。艺术家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是次要的,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只有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宇宙中各种力量的形象。艺术家只是让它们显现出来。这就产生了一个误解,即印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艺术,因为那里没有像古代或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的艺术家。有什么区别呢?

文本和解释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西方人的眼睛或耳朵,西方人的头脑,寻找的是艺术作品中可以诠释的东西。这可以是内在的品质,如美,也可以是精湛的技艺、图示的参照物、艺术家的天才、话语的一部分、反思的对象,或者很 "简单 "是一种肖像、一种描绘或一种再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然而,从本质上讲,这始终是一个解释问题。如果一件艺术品是不同解释的对象,那么它就被认为是一件成功的、伟大的艺术品。如果一件艺术品引发了人们的喜爱,那么它就会被怀疑是 "纯粹 "的设计、手工艺品或庸俗之作。

这样,西方就形成了以阐释为基础的文化景观。而阐释归根结底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批判性分析,即文本阐释。与艺术的相遇是对艺术的沉思。沉思也是西方艺术理论论述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这种反思的初级阶段。沉思之后再进行反思和表达,因而失去了力量。

崇高

避开这些话语倾向的审美体验进入了崇高的境界,崇高,是一种世俗超越的境界,即语言的极限。因为文字的界限也是话语的一部分,只是作为对不可言说之物的划分和参照。然而,西方艺术理论通常将其停留在这一参照上。继续谈论无法言说的东西是自相矛盾的。因此,西方的观众会去艺术殿堂、博物馆和美术馆、教堂和考古遗址、城市或大自然,以解读那里所呈现的东西,或者在无法言说的东西面前保持沉默。

因此,在以一神教为基础的传统中,艺术扮演着叙事的角色,即讲述宗教的故事。艺术的精神力量正在经历一个日益抽象化的过程。艺术越来越世俗化、物质化和资本主义化,而宗教则越来越具有惊人的超越性。宗教指的是个人生命得以延续的来世。当然,这种来世无法体验,无法表达,但同时它又被视为我们现实生活的反映,尽管是理想化的反映。

因此,现实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艺术被剥夺了其神奇的力量。它变成了一种 "叙事文化"、一种表象文化和各种文化技术的主体;它变成了逻各斯的一部分。然而,人们显然渴望接近不可言说的崇高。因为这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并没有逃避经验,它只是无法被理性思维所把握。问题在于,理性思维遵循的是通过逻各斯将世界系统化的逻辑。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逻各斯可以解释世界,而其他接触世界的方式都不如逻各斯,必须首先由逻各斯系统化:例如,这适用于直觉、感觉、意识、自我体验和超越自我的体验。这些现象在西方文化中被理解为未开化的。于是产生了对崇高的渴望,而这种渴望被妖魔化为未开化。文化是压抑的。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化就是升华的性。对西方来说,这种描述是有道理的。

婆罗门

在印度艺术中,情况似乎恰恰相反。印度艺术产生了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传统上所说的拉萨1一种感知上的振动,通常被翻译为品味,但不是指艺术品的品味,而是指艺术品所唤起的一种品质。艺术品中的这种振动会在观赏者心中产生一种振动,并将观赏者的内在自我与艺术品中唤起的品质联系起来,这反过来又证明了表面现实背后的一种力量。

在印度哲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基本思想,即梵是包罗万象的最高存在,它希望体验自身。正因为如此,梵才从完美的存在中脱颖而出,在物质世界中展现出来。世界的循环、世界的灵魂、个人的意识、宇宙的力量,这一切都是婆罗门在体验自身。因此,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是梵的一部分,梵就在我们体内,一切都是梵。艺术在这里的作用就是表现这些力量中的一部分。艺术让观众惊叹。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特质被称为 "拉萨"(rasa)。它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神像表达的是一种品质,一种可以体验(品尝、感受)的宇宙力量。观众和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唤起 "拉萨 "这一事实意味着,这种感知、意识、体验、意识的振动 那儿 .

存在

这里的 "存在 "指的是什么?这里的 "存在 "不应被理解为二元论意义上的 "存在",就好像艺术作品中的某种特质被观众感知,而这种特质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相反,这里的 "存在 "意味着宇宙的一种力量,梵的一部分,已经展开并变得可见。这种可见性并不是指观赏者在艺术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而是指一种力量在艺术作品中显现出来,并唤起观赏者的 "罗刹",让他参与到这种力量中。这就是为什么印度的神像是有生命的。神就在其中。当神力通过崇拜(普迦)得到安抚时,它们就会出现。对普遍原则的虔诚就是 "梵行",它也定义了仪式对象与崇拜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态度。观察者并不对外部对象进行解释或评判,而是灵魂向神灵臣服。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为这种臣服提供了便利。

在印度,艺术仍然是宇宙循环的一部分,是梵的一部分,它是有生命的,就像整个宇宙是有生命的一样。寺庙、雕像、诗歌、舞蹈、音乐是宇宙的一部分,是宇宙力量的一部分,是梵的一部分,它们能让观者更清晰、更生动、更鲜活地看到梵的各个方面。艺术意味着能够惊叹,能够品尝到原本难以发现的东西 - 拉萨2.婆罗门存在于印度艺术中。艺术的存在就是宇宙力量的存在,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神。

回到最初的问题:艺术可以做什么?

我现在问自己,这些考虑对艺术表达自由意味着什么?在西方传统中,不言而喻的是,艺术的话语性质不仅允许争议文化的存在,而且还创造和培养了争议文化。批评、分歧、讽刺和审查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探索边界也是实践的一部分。例如,讽刺在印度艺术中的作用是什么?婆罗门的哪一方面在这里得到了实现?难道不能表现一切吗?即使是神也会笑会哭,或愤怒或英勇。

我有一个问题:在西方,艺术往往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政治被搬上舞台,艺术介入社会和政治。20 世纪,艺术被要求更加认真地承担其社会责任,参与政治讨论。但这是否也适用于印度这个饱受殖民主义蹂躏的次大陆的艺术呢?印度拥有多种语言、文化和宗教,是一个多姿多彩、宽容大度的国家,任何与精神相关的事物都会在这个国家茁壮成长。迄今为止,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言论自由。但当我与这里的文化代表交谈时,许多人都提到了艺术在促进精神成长方面的传统作用。在这个国家,我很少听说艺术有政治使命。

但与此同时,在高知双年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批评的声音。那里的许多艺术作品都对气候危机、平等权利、迫害少数民族、剥削和腐败等当前问题采取了非常明确的政治立场。我对这些立场的艺术语言非常熟悉,它们都是基于西方的表达形式。

这两个世界在印度碰撞。资本主义及其世俗即物质主义结构的胜利并不止于印度。文化产业的工具能否拯救文化产业的受害者,我们拭目以待。传统主义者正试图通过拒绝现代性来保护自己免受这些殖民结构的影响。这在西方被视为落后和保守。

文化战争也在奥罗维尔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果说目前有人在谈论 2023 年的全球新秩序,那也与这场文化战争有关。

___

1 Rasa 来自戏剧艺术、诗歌、舞蹈和戏剧。但在这里,我想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理解 "拉萨"。

2 诗歌是戏剧和舞蹈的基础,在诗歌中,rasas 有明确的定义:四种主要拉斯是爱/情欲(Śṛngāram)、英雄主义(Vīram)、愤怒(Raudram)和厌恶(Bībhatsam)。从它们中衍生出幽默(Hāsyam)源于爱(Śṛngāram),同情和悲怆(Kāruṇyam)源于愤怒(Raudram),神奇和魔力(Adbhutam)源于英雄主义(Vīram),恐惧(Bhayānakam)源于厌恶(Bībhatsam)。几千年来,关于如何表现人类心理的不同方面以及这些方面与哪些神灵相关联,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不同的体系。

相关文章

开始在上面输入您的搜索词,然后按回车进行搜索。按ESC取消。

返回顶部
ZH
Powered by Translate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