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S叔本华是奥义书的忠实崇拜者,他写了一本小书"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源" (1847).他指出了因果关系的四种形式,如小因-大果,或大因-小果等......我对此很感兴趣,因为它提供了比纯科学模式更广泛的理解,纯科学模式最终总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例如,如果有人宣战,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行为(小因)和一个巨大的影响。我想知道这与历史科学有什么关系。这里也有因果关系的概念。在历史学中,事情的发生总是有原因的。但这个原因往往与结果不成比例。

叙述

因此,如果我们摒弃简单因果关系的僵化模式,那么历史就不再是一连串合理的、因果必然的和毫不含糊的关联事件,而是一个刺激-反应方案中不同元素的网络。德勒兹提出的 "根茎 "概念与此不谋而合。万事万物都是通过各种各样、数不胜数的节点以某种方式与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一袋大米倒下后引发的蝴蝶效应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然而,在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试图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还原事件,而是从关系网络的角度来审视事件。于是出现了各种可能的叙述,其中一种叙述只要符合事实,就与另一种叙述一样有效。据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达到了第七度。这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但却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某个人启发了另一个人写了一些东西,第三个人读了这些东西,然后向第四个人传诵,第四个人做出了回应,引发了第五个人的行动,这被认为是一个历史事件。这可能非常武断,并很快与历史书的线性叙事相矛盾。然而,这并不一定是错误的。

对世界的这种理解,即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可能做出单一因果的解释,不仅仅是对理性主义和科学严谨性的批判。归根结底,它是对一种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联系的认可。它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因为它认识到了一种复杂的力量。在奥义书中,这种力量被歌颂为 "自我"。对于后现代思想家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内在性,或者说是一种宽容的唯物主义,它最终并没有沦为原子论,而是被视为二元论的反面。万物皆物质,即万物皆存在的形式--即只有一个自我。这个循环是完整的。

存在的理由

基本的弊端是过分夸大理智和理性,忽视直觉。在最初的奥义书中,神秘思维和理性思维尚未分离。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一种对自我的直观看法,一种对并非非理性、但也并非纯理性的力量的认识。这是一种整体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以其有些古怪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解释,直观地复兴了这种思维方式。

相关文章

开始在上面输入您的搜索词,然后按回车进行搜索。按ESC取消。

返回顶部
ZH
Powered by TranslatePress